“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上的讲话,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关键在于把握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逐渐被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大城市快节奏、高回报的工作,“人才凋零”、“十室九空”成为了农村地区真实写照,如何使农村地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关键在于推进产业振兴。构建有活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包括人、才、物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充分调动现代化生产要素、人才、配套设施与服务下沉到农村,立足自身优势树立主导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让年轻人敢回来、能回来、想回来。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首先,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抓好思想引导,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年轻人对农村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培养一批脑子活、反应快,有冲劲、有干劲,优秀年轻的村干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其次,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要重塑乡村、农民落后的精神面貌,必须重塑乡村文化价值品格和价值追求,要清晰表达出新时代条件下农民应该崇尚什么、乡村应该提倡什么、未来乡村应该是怎样的一副蓝图,以正确方向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摈弃落后腐朽的风俗行为习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优秀的农耕文明,培育乡风文明,从根本上提高乡村地区精、气、神。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历史与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决不能搞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如何打好“生态牌”,让生态环境成为“摇钱树”是乡村振兴急需考虑的问题。做好生态环境宜居,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守住绿色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创新农村发展新形势,让生态美起来。其次,要尊重民心民意,保留乡村特色,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产业,切忌“一刀切”、“一窝蜂”,不仅要刷新农村“颜值”,更要注重“骨子”建设,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只有既美又好,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活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地区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定盘星”、“掌舵者”,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要把农村党建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以建设好一支队伍,带动一方百姓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让党建工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要不断推行“领头雁”工程,让驻村第一书记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心骨、带头人,培养一批批想作为、敢作为、能作为的第一书记,让他们以初心换取群众的民心,以行动换取群众的幸福。(陈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来源: 新华社来源自: 中央政府网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31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