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家群体必须向成为创新型企业家的方向努力奋进,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企业家自身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
新时代创新人才发展(5)
田杰棠
经过多年在科技领域的不懈努力,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已经超越了美国。不过,如果比较创新型企业家群体,我们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的这一比例平均为2%左右。缺乏创新型企业家是未来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的关键短板之一。应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和政策机制,培育能够滋养创新型企业家的社会土壤,使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
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企业家
企业家是引领创新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与科技不同,其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没有商业化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能称之为创新。而这种商业化价值的实现恰恰根植于市场机制,需要依靠创新型企业家的智慧和贡献。正如创新经济学鼻祖熊彼特所言,企业家精神是推动创新的最关键力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型企业家不仅擅长将新的发明创造或者创意思路转变为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通过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持续投入产生新技术,实现“科技-商业化-科技”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更高阶段迈进。如果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企业家就是引领创新的第一动力。
新时代的企业家亟须转型升级为创新型企业家。我国企业家群体必须向成为创新型企业家的方向努力奋进,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到企业家自身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从我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消费者需求特征正在从大规模、同质化走向高质量、个性化,企业家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需要更注重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各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的机遇期正在到来;另一方面,个别国家制造贸易摩擦,技术封锁愈演愈烈,我国企业不得不致力于掌握关键技术。企业家一定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逐步实现自身从传统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的转变。
什么样的企业家才是创新型企业家
马克·史库森把企业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套利型企业家,他们通过将生产资源或产品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转移而获利,促使市场从不均衡走向均衡状态;二是创新型企业家,他们致力于创新活动,通过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拓展出新市场,打破旧的市场和产品生产过程。美国学者拜格雷夫将这两种企业家对经济活动的作用结合起来,把企业家通过创新打破市场均衡、然后又通过套利促进市场均衡的循环往复过程定义为企业家过程,形成了对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全面理解。
创新型企业家可以定义为:主导或组织研发及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或商业模式、开拓新市场等活动,创造市场价值的企业控制者和决策者。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要直接组织和引领企业的创造性活动;二是要创造市场价值;三是企业家必须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和决策者。创新型企业家身上往往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按照管理学家杰弗里·戴尔和克里斯滕森的研究,创新型企业家应该具有善于联系、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勇于实验和积极交流等人力资本特征。
市场机制和文化氛围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的关键。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不是靠自上而下的指令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相对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创新文化共同构成的“土壤”中滋养而生的。当然,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对创新型企业家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已初步形成
根据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在我国64.6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26.6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41.3%。另一个更狭义的口径是高新技术企业,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0万家,达到10.4万家。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家群体。这些企业家各有其亮点,可以按照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技术创新型企业家,其特点是将核心和关键技术视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敢于对未来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新技术进行预先研究,对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敏锐眼光,典型代表是华为技术公司的任正非。二是管理创新型企业家,其特点是善于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效率,这意味着要不断革新内部组织模式,避免大企业病的产生和蔓延,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典型代表是青岛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型企业家,这一类企业家充分利用了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的优势,引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效率较低的传统商业模式进行了“创造性破坏”,并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除了这些已经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家,我国还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大批创业者。2017年,新注册企业高达607.4万户,平均每天新设1.66万户。在这些新企业中,与创新有关的领域占比越来越高,海外留学归来的高学历创业者也越来越多。假以时日,这一批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很有可能成长为未来中国创新型企业家的主力军。
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政策呈现“地强央弱”格局。在中央层面,2017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培育的政策体系。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在制定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方面更加积极,而且陆续制定出台了一批实施细则。
影响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资源配置扭曲使企业家更倾向于套利而不是创新。由于改革不到位、政府过度干预等原因,“畸形”的套利机会仍大量存在。2015年我国房地产业、煤炭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的利润率分别为15%、9.6%和7.5%,上市银行的净利润率基本都在30%左右,而高技术产业利润率只有6.4%。近几年来,随着合理整顿金融秩序和抑制房地产泡沫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市场资源扭曲配置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要彻底解决尚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是企业家创新权益不能完全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不足,尤其跨区域的监管和执法仍是难点。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家创新创业积极性,有的大企业还利用自身的市场和信息优势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打压,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三是创新型企业家在政策制定中作用发挥不足。企业家参政议政的机会尚有待进一步增加。近几年,我国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99.9%,但民营企业家在国家重要会议中所占比重不高。而且,各部门创新政策的制定仍以政府官员以及相关研究机构为主导,企业家更多的是政策的接受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少话语权。
四是国家层面对创新型企业家人才缺乏系统性培养和鼓励政策。从国家层面的各类人才计划和政策来看,与创新人才相关的政策还是主要集中在科研人才上,对创新型企业家还没有力度较大、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在实际调研中民营企业家反映,与政府官员、高校科研院所人员和国有企业管理者等“体制内”人员相比,民营企业家在交流、培训、学习等人才政策方面仍缺乏公平机会。
五是缺乏崇尚创新型企业家的文化与社会氛围。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企业家一直是比较轻视的,而且也缺少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在这一点上,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要大于科技实力之间的差距。此外,创新型企业家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整个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肯定。
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机制
一是建立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成长的市场环境。继续实施稳定房地产市场、整顿金融领域秩序等大政方针,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对创新活动的市场内在激励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资本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给创新型企业家更大的竞争空间,使他们能够通过参股和参与管理等方式获得帮助提高国有资本效率的机会。
二是落实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的政策。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提高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额度,加快建立非诉行政强制执行绿色通道,探索建立跨省份的知识产权法院。对各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尤其是针对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通过行政或司法渠道依法严处。
三是增加创新型企业家的参政议政机会。在国家重要会议中适度增加民营企业家,尤其是创新型企业家的代表名额。邀请创新型企业家更多地参与政策咨询和讨论过程,在创新政策制定中给予企业家更多的话语权。
四是将“培育创新型企业家”作为人才政策重点之一。建议将“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纳入中组部和人社部人才规划和政策体系。组织实施“国内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开设专门培训计划和培训班,定期组织“创新型企业家”评奖。优化“海归”及外籍创新型企业家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服务机构,帮助来华投资或创业的企业家了解和申报优惠政策,办理移民、居住证、保险、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繁琐事务。
五是逐步形成崇尚创新型企业家的文化氛围。正面宣传创新创业文化,要鼓励年轻人有梦想、敢于挑战、敢于创业,并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从政策制度设计上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在主流媒体设置宣传创新型企业家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对国内遵纪守法、开拓进取的典型创新型企业家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创新型企业家、学习创新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
“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及引进机制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马名杰
课题协调人:田杰棠
课题组成员:沈恒超 戴建军 杨超熊鸿儒王明辉 张鑫 罗涛 李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040300:0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来源: 新华社来源自: 中央政府网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7月31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